中国人的端午民俗与诗歌传统
施施然(河北)
提起端午节,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龙舟竞渡,粽子飘香,以及抱石自投汨罗江的诗人屈原,虽然东汉时的蔡邕在《琴操》中记载,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。
我们甚至还会想到明朝冯梦龙的《白蛇传》,许仙经不住法海诱骗,在端午节这一天给白素贞喝了雄黄酒,致使一位美丽的娘子,瞬时变回白蛇。
可以说,是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,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佳节。
小时候,自我记事起就知道,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每年临近端午,母亲都会提前备好糯米、金丝小枣、红小豆,提前一天包好棱角周正的粽子。
在端午这一天,母亲取出事先煮好的凉粽,剥开缠裹的线绳和碧绿的苇叶,将雪白糯米包裹着红枣、红豆沙的香甜的粽子,盛放在我面前的白瓷小碗里,再在上面撒上一层细细的白砂糖,配上瓷碟里凉拌的青翠蔬菜。还未开吃,口水已经溢了出来。
这构成了我成年后无数次关于家、关于端午的回忆。
我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这天,家里是不开火的。从这一细节来看,似乎母亲的纪念传统,与有关介子推的寒食节更接近一些。
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与考证,虽然说法不一,但都寄托了中国人对于传统习俗的喜爱,和内心深处对古人高尚情操的追崇与良好祝愿。
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,赛龙舟,燃艾草,吟诗作赋。尤其是诗人圈子里,更是直接把端午节称为诗人节,表达的其实都是对诗意慢生活的呼唤与回归。
自古关于端午的诗词有很多,可见端午与诗歌的渊源。比如北宋张耒的《和端午》:“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能还。国亡身殒今何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。”
再比如宋代文天祥的《端午感兴》:“流棹西来恨未销,鱼龙寂寞暗风潮。楚人犹自贪儿戏,江上年年夺锦标。”
近些年,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,尤其是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。
这4个节日主题不同,但召唤的都是与亲人的团圆,对逝者的祭奠,以及对心目中那份美好情愫的回味与凝神,为繁忙纷乱的日常生活拨出了一瞬诗意的宁静。
就像我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,放学回家放下书包,洗干净手,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艾叶,放在鼻子下轻嗅(母亲说,五月初五嗅艾草,可以祛除秽气病疾),耐心等候着母亲剥开粽叶,将雪白糯米包裹红色小枣的亮晶晶的粽子,盛进我面前的白瓷小碗,再在上面细细地撒上一层白砂糖,等候母亲说一声:吃吧!
这一切,在如今想来,充盈着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。
而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,正是我们精神深处想要追寻的诗意存在。
陈世襄在《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》一书中说,中国诗歌以超轶于寻常人生的深层意义与崇高时刻的体认,代替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。它将人们从狭隘的自我中解封,并在更高的存在层面上将他们聚合在一起。
古罗马著名语言大师西塞罗则认为,“宗教”一词的原意,即通过反复努力以达成谨言慎行。
这便不难理解,人们更多地将端午节与诗人屈原联系起来,通过强调端午节日的仪式感,来表达对诗人屈原的敬重和对诗歌的敬意,从而更深层地表达出中国人对于超出日常生活层面的、更为深邃的精神信仰。
端午烟云
汤飞(绵阳)
提到端午,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粽子、包子,而是白素贞和那杯该死的雄黄酒。在那个年代,白素贞是我们的女神,男人、男孩概莫例外。所以,那个让白娘子误闯大祸的节日,令小小的我愤恨不已。
在我的家乡,人们会过两个端午: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,名之曰小端阳和大端阳。多一个节日,孩子们总是很高兴,一年到头来,家里蒸包子的机会最多就两次,可以敞开肚皮吃。
印象里,家乡的端午节和粽子没有太大关系,至少我家从没有裹过粽子悼念屈老先生。
临近端午,用新收的小麦磨了面粉。节日当天,早早和好加了酵母的面团,发至泡松后即可开始做包子。馅也已准备就绪,肉粒(如果是腊肉,口味更佳)加上韭菜以及其他调料拌匀,有时会加点豆腐粒或细粉条。
这一条龙的工作通常由爷爷包办,他做的包子和他那双手一样大,皮厚馅多。一个个巨无霸端坐在抹了清油的竹制蒸笼里,白白胖胖。包完后,三两屉蒸格坐上大锅,严严盖好,还以帕子覆住,避免漏气。
经过漫长等待,包子终于出笼,似乎变大了些,有的被馅撑破了皮,一个盘子只能放三四个。虽然它们从白富胖变成黑大壮,不过味道着实不错,满满咬上一口,馅汁沿着嘴角流下来。一家人围坐,美美地享受劳动的果实。
我曾想过,为什么端午节桌上摆的是包子而非粽子?结论是粮食文化使然。在这个丰收的节点,用这种方式庆祝一年辛劳结出的饱满硕果。就像每年首次用新稻米蒸好米饭后,都要象征性地祭祀老天,感谢风调雨顺。
可惜,再悠久的粮食文化也抵不住金钱文化的冲击。老乡们迫于生计,陆续离开温暖的小山村。一家人为一顿饭共同期待、忙碌的机会日渐稀少,那些珍贵的时光,化作烟云,轻轻消散,再不复返。家里的老人希望我们能借此机会回一趟家,说给我们“煮好吃的”,她没说出口的是,希望儿孙多陪陪她。我懂。
今年,家人星散,依旧难得团圆。面对它,我什么也不想了,包括那位永恒的女神白娘子,以及那杯罪大恶极的雄黄酒。
家乡的端午
曹晓蓉(大邑)
别处说端午,总是要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,而家乡却没有这些风俗。我的家乡在四川西部,远离大江大河,自然不会有赛龙舟。至于粽子,只会在冬至和春节的餐桌上打转,根本不会走进端午。
雄黄酒这个风俗倒是有,毕竟山村蛇虫鼠蚁多,农人在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时,自然要接受蛇虫鼠蚁的骚扰。蛇进屋转一转,吓人咬人,再正常不过了。因此,对山人来说,端午这天挥洒雄黄酒是重头戏。
早在端午前10多天,家里的老人就买来雄黄,用上好白酒,按老祖宗传下的比例泡好雄黄酒。到端午这天,老人端出雄黄酒,倒一小杯,让家里大人每人饮一小口。
然后,老人让小辈排好,他站在屋檐下,端着酒杯念念有词。念词没有固定内容,基本上就是祈祷一家人平安,蛇虫鼠蚁靠边的话。
老人念完祈祷词,招呼排着队的小孩子挨个过来。老人用食指沾了雄黄酒,涂抹在小孩子额头上,一边涂抹,一边念着:“平平安安,蛇虫靠边。”
给小孩子都涂上雄黄酒后,老人抱着雄黄酒坛子,把宅子四周和所有房间都洒上雄黄酒。
雄黄酒一洒完,女主人端出圆篾箩,发放由家中女子制作的五彩香包。制作香包,考验的是女子的针线功夫。选用的材料一般是斑竹壳,也有少数人用布料。
先选韧性极佳的斑竹壳,将香料包成各种形状,再用五彩丝线将其一圈一圈匀称地缠出各种纹饰,最后缀以五彩璎珞、挂绳,一个美丽的香包就制作成了。
香包内所选香料要香气浓郁,一则可透过香包散发香气,二则有驱蛇虫鼠蚁的功效。既美观又实用的香包,一直是人们最喜欢的端午礼物。
人人挂上香包,厨房里的好菜好饭就做好了。栀子花香流泻的院落里,摆好木质桌椅,好酒、好菜陆续上桌。饭菜样式没有特殊规定,但无一例外,都很丰盛。
这天,有出嫁女儿的人家,女婿会带着妻子,携礼前来看望岳父、岳母。礼品多少没有规定,但据说礼品里必不可少的是一只鸭子。
关于女婿在端午携鸭当礼品看望岳父、岳母这一习俗,我曾问过许多人,皆说不清楚,只说老祖宗就是这么规定的。我为此翻看过许多古代典籍,从古代聘礼单里必有大雁这一习俗来思考,端午携鸭为礼与古代婚聘必有活鹅或鸭,应是异曲同工之事吧?
相传,早在秦汉时,男子向女子求亲,聘礼里必得有一对大雁,以表明男子身强力壮,能挽弓射大雁,足可以匹配靓姝。再后来,大雁这玩意儿不好抓,女方也不苛责,但传统还是保留下来,大多数人家下聘时,就用鸭或鹅来代替大雁。
我想,我家乡这种习俗,指不定最初也是让女婿携带亲自猎杀的大雁前来,让岳父、岳母检阅其身体状况。
端午携礼前来,岳父、岳母除准备一桌子好饭菜,也少不得回礼。回礼由岳母于端午前几日就要备好。这礼物是有规定的:给女婿一套新衣物,据说寓意是保平安。
这种赠衣风俗的来由已不可考,有人曾说,这大概是因为过去生活水平不高,做父母的怕女儿、女婿家穷,买不起新衣服,便在他们回来这一日,用“丈母娘买的衣服女婿平安”这一善意谎言来为他们添置新衣。同时,买衣服这举动,也可让婆家人明白,女儿娘家人很重视她,不至于在婆家受到刁难。
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了丰盛午饭后,女主人要在烈日当空时,背上背篓,上山割百草。相传,端午草木皆成药。
过去,生活水平不高,大家轻易不看医生,不去医院。谁头疼脑热,害病生疮,基本上是抓一把端午节那天割的草,煮药汤沐浴,或熬草药喝。
因此,端午这天,对女主人来说,最重要的事就是割百草,将一家老小一年的药草都准备妥帖。
我自打记事起,每年都跟着妈妈割百草。说是割百草,实际上也不是真割了100种草,更不是什么不知情的草都割回来。
山人与大自然打交道,自有一套药物学典籍在脑子。割了满满一背篓的药草回到家,便铺在竹垫里晾晒。同时,抓几把艾草熬几锅水,呼唤家里老老小小都来沐浴兰汤。
沐浴兰汤,房门上挂上割来的新鲜陈艾、青蒿,神清气爽的老老小小每人喝几口新鲜药草熬成的草药茶。
晃悠悠的日光下撤,山头斜照染了青山碧野,微红的暮色里,端午就这样过去了。
儿时的端午节
胡涛(南充)
儿时的端午节,在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。我们小镇深居川北丘陵山区,远离都市。小镇的端午节与众不同,家家户户不吃粽子,蒸的蓝麦包子才是品牌。
蓝麦现在基本上绝迹了,这种麦子麦秆粗壮,从出土到麦穗扬花,都是一身灰蓝色,颗粒饱满,产量不高,比其他麦子晚熟10多天。用它磨面蒸出的包子又白又泡,吃起来很有劲道。
父亲做的蓝麦包子,在村子里堪称一绝。父亲选用大葱和捎带点肥肉的新鲜肉皮做馅儿,一口咬下去,满嘴流油,鲜香扑鼻。至今想起来,都馋得我流口水。
后来我一直在想,大概是我们小镇既不产苇叶也没有包粽子的箬竹叶,所以才把吃包子作为端午节的招牌。
仅仅吃蓝麦包子,代表不了小镇的特色。母亲头天晚上把春节珍藏下来的腊肉或腊猪头煮熟,第二天食用前再蒸一把火,切出来,黄亮亮的。特别是腊猪头,吃起来不油腻,有种脆脆的感觉。
第三道必吃的菜是苋菜,又叫做汉菜,我们把它叫做长寿菜。用几瓣大蒜和辣椒炝一下锅,炒出来褐红清香,遗留的汤鲜红如血。
每年端午节吃苋菜时,母亲都说,吃点汉菜,肚子里的什么毛呀铁呀都要化掉。我们信以为真,母亲把汉菜端上桌时,我们几个都争着夹一大筷子。吃了后,觉得肚子里什么脏东西都被化掉了,无比舒畅。
第四道食谱,就是母亲最拿手的特色菜了。有一种不结果的南瓜花,又叫懒花,母亲摘下起来用面粉裹一下,再用当年的新鲜菜籽油炸出来,黄澄澄的,看起来像酥肉,吃起来又脆又香。如果第一次品尝,保准你猜不出是什么。据说,这是出家人素宴大餐中的酥肉。母亲信佛,难怪她会做这一道菜。
至于什么咸蛋、鸡鸭、时令蔬菜等,就不一一例举了。
说说端午节的压轴菜吧,你猜是什么?家家户户用面团和白糖做的猪羊牛马等各种动物。蒸好后,摆在筛子里,敬天敬地,预示着牛羊满圈,五谷丰登。
敬完天地神后,父亲端出来,一人一个。我们拿去和其他小朋友比谁家的做得好,玩够了,睡觉前就把它吃掉。
端午节那天,全院子的妇女儿童,趁着天未亮,几乎是倾家出动,满山遍野割艾草、菖蒲,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上陈艾、菖蒲,传说可以驱蚊蝇。房前房后洒点雄黄酒,长虫、老鼠等就不敢来了。还把雄黄酒点在我们耳朵上,据说这一年虫子都不敢钻进耳朵去。
下午,女孩子坐在母亲旁边,看母亲把针线兜里的布角镶起来做个小猴子,挂在胸前,女孩趁此机会跟着学制作技术。男孩呢,跟着父亲用陈艾扎小狗,称作艾狗。
我当时没有问大人们,女孩佩戴猴子,男孩玩艾狗是什么意思。现在猜想:象征着女孩要像猴那样机灵,男孩要像狗那样忠诚吧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儿时的小镇端午节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如今,小镇的端午节已融入国家级的大氛围中了,早就跟着大家一道吃粽子了,可我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端午节的味道来了。
没有粽子的端午节
解军(成都)
离端午节还早,与粽子有关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打来:“端午要到了哦,粽子有着落没有?”“我家乡粽子叶到处都是啊,要不要给你寄点过来?”“你不是最爱吃火腿粽子么?那可是我的绝活哟……”
端午节真的是非吃粽子不可吗?细想起来,自己这过往的人生中,没有粽子的端午节真不少呢,不也一样过来了么?
人生中过的第一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,是我7岁那年。那年端午前,外婆突然病重,母亲急急慌慌提了几斤面条和红糖赶去外婆家,留下我和二姐在家看屋。
二姐才11岁,只会煮稀餐和炒土豆片。端午节中午,二姐从外面回来,手里扯了一大把箬竹叶。她说:“弟娃,我包粽子给你吃。”可二姐找遍了家里,竟没找到一粒糯米。后来,二姐用箬竹叶包了土豆放进锅里蒸,说这是她做的土豆粽子。
没有粽子的端午节,还有我考上技校那年。那年端午节,原本是有粽子可吃的――学校食堂中午有三鲜肉粽出售。
大家知道中午有肉粽可吃,还没到开饭时间,便在售饭窗口前排成了长龙。等我排到窗口,大盆里只剩下两个粽子了。我正要买下,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叹息。
回头一看,是一个身材瘦瘦小小的漂亮女生。她失望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,我看了看她,转身离开。
在井队度过的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,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那个端午节,因为井队钻到孔隙地层,频繁地堵漏和起下钻,大家都精疲力尽。
端午节那天,食堂的李师傅准备包羊肉粽子犒劳大家。他准备了满满一大盆泡制好的糯米和用香料腌好的羊肉,哪知下山去买粽叶的值班车坏在了路上。
等到下午,李师傅看到满山的桐子树,竟突发奇想――用桐子树叶包粽子。李师傅背了背篼,一个人来到后山坡,爬上高高的桐子树采树叶。
到黄昏时,还没见他回来,队上派人去后山找,发现他从树上掉下,又滚到了坡底,摔折了腿。队上只好把那一盆泡好的糯米,混合着腌制好的羊肉一锅蒸了,舀给大家吃。
端午节虽然没有香喷喷的粽子可吃,却能感受到人生的别样滋味,其实也挺不错的。
CopyRight©2010-2012 版权所有@ 随州亿丰泵业有限公司
图文传真:0722-3818158 E-mail: 企业地址:湖北省随州市曾都经济开发区
我们为您提供
夹心取力器
高空作业专用减速机
空气压缩机
高压往复泵系列
泵产品配件类
等产品
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003号